您的位置:首页>滚动新闻>正文

科技点亮认知 慈善映照文明——科技公益社会创新论坛成功举行

编辑:admin 时间:2024年3月26日

摘要:3月22日下午,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联合长三角新经济年会组委会,在沪共同举办“协同共创,赋能增长”——科技公益社会创新论坛。

科学技术是认识、改造自然的利器,公益慈善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在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公益慈善与科学技术相互赋能、相互促进,共同回应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月22日下午,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联合长三角新经济年会组委会,在沪共同举办“协同共创,赋能增长”——科技公益社会创新论坛。论坛特邀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智能网联专委会秘书长、英国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客座教授,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商学院副教授等重量级嘉宾,围绕“科学技术与公益慈善”等热门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发布了科技创新助力残障人士就业项目,并作圆桌讨论。思维碰撞间,共启新篇章。

科技推动产业文明,双轮驱动公益发展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副理事长蒋斌再开场致辞时表示,研究院定位赋能创新平台,积极体现公益赋能的使命。

研究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顺应国家一体化战略,赋能定位清晰,积极做好创新平台。围绕生命健康、数字科技、绿色发展全面布局。围绕每一个板块,有产业协作、创新研究、产业公益、产业孵化,形成“四位一体”的闭环。一个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伦理和道德的底色。以科技的手段和理念等赋能产业,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伟大战略。立足产业,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公益事业发展。

研究院成立5周年之际,展望未来,定位在于“公益赋能”,积极发展有先进理念和范式的产业文明。公益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水平。

主题演讲:以向善为使命,谈赋能与发展

走入智能时代,创新与管理尤为重要

第一位主题演讲嘉宾是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智能网联专委会秘书长、英国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客座教授陈苑锋。他作了题为《走入智能时代》的发言。

“未来,所有思考少于5秒钟的工作环节,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大模型会严重地影响到整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整体人类的组织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人类的固有思维模式、改变人类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更多领域的突破。

人工智能让残障人士拥有更多的可能,提升了他们的竞争力,让人类不再因某些障碍而困顿不前。他指出,AI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人工智能已经到来的时候,去停止人工智能的脚步是不可行的,而是应该更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以创新方法论来武装人类自己,把人工智能当成我们人类的助手,这才是人类社会和人工智能相处的最合理方式。

此外,科学技术对于残障人士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年龄、体力和感官都变得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第一,勤于思考;第二,关注行业发展;第三,掌握先进工具,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展望未来,应对挑战,更应当做好创新与管理。创新包含应对人工智能,管理是针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本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银发社会,AI赋能障碍人群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银发议题越发引发关注。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窦瑞刚演讲的题目是《银发议题下“ AI+共创”社会创新模式探索》。窦秘书长介绍了腾讯为回应政府和社会的期待,进行第四次战略升级,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公司新的战略基座,并成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简称“腾讯SSV”),一方面作为发动机推动更多的公司产品和业务拥抱科技向善,另一方面针对中国新发展格局下重大民生和发展议题成立实验室下场去探索和实践科技如何助力社会共益。

老人失能以后,也是残障人士,老龄化和残障是天生的重合议题。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致力于探索利用腾讯的人工智能等科技和数字化能力,以创新的方式,助力国家和社会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老龄化道路。

窦瑞刚秘书长分享了银发科技实验室利用腾讯的数字化技术,以及AI视频、音频等核心能力,针对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安全守护问题,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创了普惠板“隐形护理员”、“银铃守护卡”等科技助老产品,并联动政府民政部门一起发起“共同守护”行动,用科技助老产品联动子女、养老护理员、社区养老工作人员以及120等医疗救护系统,形成四级响应机制,共同守护老人安全。

针对中国1.2亿老年人有听力障碍,而老年人助听器佩戴率只有不到4%的社会问题,银发科技实验室打造了数字化的,AI+社区服务整合式解决方案,形成银发听力健康小程序+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腾讯会议远程验配平台+听力健康第三服务网络为一体的数字化闭环服务模式,为老人在社区提供听力筛查、结果讲解、分级导诊、助听器验配、跟踪随访和远程调试等听力健康服务,让老人听力筛查、验配、康复就像配老花镜一样专业但简便。窦秘书长还分享了银发科技实验室通过AI进行认知症的早期筛查和数字化干预的创新模式。最后窦秘书指出人类智慧最独一无二的地方,在于它是AI和爱(ai)的乘积,AI代表人工智能等科技,ai是爱的汉语拼音。科技向善的本质是人心向善,科技成为人类爱和善的放大器,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益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阿里巴巴商学院副教授、浙江省现代互联网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互联网公益慈善基地主任裘涵在《企业新质生产力:商业向善和科技向善的创新视角》演讲中,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企业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也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者。为了回应这些社会问题,现代技术全面介入,但也带来了问题:高风险性、技术鸿沟(各种人群都存在数字鸿沟)。由此,他抛出观点:“科技向善”是必选项,不是可选项。

裘教授提出了“企业公益力”这个全新的概念,他指出,企业公益不是简单的拿来装点门面的,它是新质生产力,应当把自己的理念提升,成为柔性的改变商业的更有价值的力量。

具体落地方面,他引用了《柔性改变商业:阿里巴巴企业公益的创新实践》一书中的“钻石模型”:1.公益文化:公益的初心是保证企业公益的方向不偏不斜;2.为谁而做:为内、外部的,社会和环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而做。3.商业能力;4.技术能力;5.内外资源:与政府、企业、学界和公益组织形成了紧密的协同网络。

裘教授的演讲,让大家重新思考“技术是中立的,它的好坏是取决于使用者”的观点、也唤起了人们对企业公益价值的再思考。最后,裘教授指出,通过“新技术+新模式“,企业公益正在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重塑企业的成长逻辑,将企业的竞争维度提高到一个新的维度。

项目发布:融合创造共享价值 科技点亮未来生活

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楠发布“同心圆梦 · 科技助残”项目

李楠表示:“与其说是一个项目发布,不如说是倡导、呼吁。”他提出,科技助残要解决的核心就是支付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科技产品的研发成本问题?该项目的创新运作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各方资源协同赋能。在现有条件下,让残障人士受到科技的普惠,一方面那聘用残疾人成为企业主动的选择;另一方面,利用大企业的信用,来解决残障人士金融风险问题;再者是基金会对外募款的补助,降低金融企业的风险。

基金会的底气和实践经验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的能力,二是把就业牵引的能力发挥出来,三是利用组织和网络之间的协同。

下一步会推动枢纽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关注科技助残的实际成效——是否真正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残疾人自我发展的智能科技产业环境与残疾人、健全人相互融合的社会发展环境。最后,李楠基于此项目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希望感兴趣的朋友都能加入。未来将会发布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圆桌对话:科技公益推动社会创新

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楠主持圆桌对话,圆通速递“圆梦行动”项目负责人段然,强脑科技高级副总裁兼合伙人何熙昱锦,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刘艳军,非营利组织“蓝睛灵”负责人陆向东,上海市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协会秘书长杨欣欣等嘉宾围绕“科技公益如何推动社会创新”这一话题展开热烈探讨。

“圆梦行动”推动残障人士就业

段然介绍了圆通速递“圆梦行动”如何推动残障人士就业,探索并实践了“残健融合”等议题。她介绍,三年里面,圆通已解决了14000个残疾人及家庭的就业问题。具体来说,通过由上到下做了推动,启动了网络制公司的优势。作为有情怀的企业家创办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过程责任,从探索到实践都愿意在该项目上倾注资源。项目成立之初,董事长亲自挂帅,成立执行小组和领导班子;建立了一套制度去推动落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和方法,去落实残疾人融合、沟通和交流的问题,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

行业协会建立用工企业和残障职工数据库

杨欣欣从用工企业行业协会的角度,分享了上海市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协会的服务和实践,尤其是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福利政策等内容。本市户籍注册过的残疾人大概是有60万左右,就业年龄段的约有12万。本市的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目前共安置了约1万名左右残疾职工。

市协会通过助残服务社工团队,为本市所有的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和残疾职工提供服务,每年定期到企业,和企业的法人交流、现场查看所有残疾职工的工作状况。同时全面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等等。目前,全市还有445家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市协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系统和数据库,也为所有的残疾职工建立了相应的数据系统,并定期维护更新有关内容,为有关部门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对于目前企业的残疾职工而言,主要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历可能是普遍比普通人略低;二是技能水平稍差。市协会积极组织有关培训,运用多媒体课件传授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帮助企业加深对助残服务的了解,积极引导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规范用工行为,重视残疾人职工的资源,加强就业管理,增强残疾人“造血机能”,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提高残疾职工劳动收入,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链接各方资源,为有需求的残疾职工提供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培训。

百日计划助力视障者的职场之路

作为支持残障人士实现独立自主生活的公益组织的发起人和负责人,陆向东分享了蓝睛灵如何从陪伴视障者跑步的公益活动关注到了视障人群的就业难题,介绍了“百日计划”,视障者职场赋能项目。在该项目中,蓝睛灵在公益领域进行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助残角度,NGO成为企业和残障者之间的“翻译官”。

通过百日计划招募有志于实现融合就业的视障人士,组织培训,让他们在企业开放日进行参访,和企业的管理者、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针对学员特点,由企业志愿者组成的导师团队一对一的进行辅导。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从意识和观念上改变,接纳并鼓励残障员工;帮助企业员工提升意识,学习怎样和残障员工协同,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今,项目已成功开展4期,效果超出预期:在第一期,某合作科技企业向视障学员们开放了9个岗位,最终有3个岗位视障者成功入职工作。目前,该科技企业在大中华地区几乎所有的零售店都有视障者在一线工作,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价值。

观念的转变是科技和公益良好的结合方向

何熙昱锦分享了一个故事,最初,团队里有一位同学是MIT的博士,做试验的时候手被炸伤,缺了一条胳臂。团队成员想给他做一只新手,这是一切开始的源头。有了这只手,不光方便了生活,更让他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们虽然是一家只有两三百人的公司,但也有7名残疾员工,他们在不同的方面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比如,帮助我们提供用户反馈,也做客服、假肢安装培训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了解这一群体和他们的需求。

让她开心的是,现在,从自身到社会,对待残疾人的观念都改变了。过去,很多残疾人是有羞耻感的,如今观念转变了。“我的男朋友就是大腿截肢的用户,他觉得穿短裤好看,还说,他就是赛博朋克,是半机器人。”他们愿意这样的技术帮助他们,这种主观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也能看到科技和公益之间非常良好的结合方向。

数据与科研助力社会政策的改变

刘艳军从科研和数据角度谈论了城市科学推动残障人士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城市科学大数据的技术,站在城市可持续的维度去研究健全人和残障人士,是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使命。厘清数据和摸清底数最为重要,究竟有多少残障人士?这些人的就业会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多大的变化?比如说,那些非就业的或者是天生有残疾的人,他们对城市是什么感觉?目前,这样的数据非常缺失。

”今天,我们从企业侧、公益侧、政策侧都有相关的助力。但是,这些只聚焦于个体本身,我们还需要了解残障人士的其他情况,比如家庭负担有没有降低?以及与他相关的社会负担有没有降低?这个是我们很想去做的相关研究。我们很想通过城市科学与数据告诉社会政策制定者,需要做什么样的改进。这些科技和现在的社会基础设施是否带来发展,或者是他们改变的发展,这都是我们作为实验室想跟着大家共同去推动的。

最后,大家分别回答了如何推动和实现“残健融合”这项工作,一致表示,科技的进步与观念的改变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脱离残障人士,来谈论相关的议题

圆桌论坛上,陆向东特别谈到:“没有我的参与,不要做与我相关的决定。应该让残障人士更多的发声和分享。”圆桌论坛结束后,主持人阳子进行了即兴采访,邀请蓝睛灵的两位视障伙伴和圆通速递的听障伙伴现场分享。

晓斌说:”我是“蓝睛灵”公益组织的视障工作人员,我是全盲的。现在在机构负责培训和项目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障者原本损失的能力通过无障碍的辅助功能逐渐赶上,越来越有能力完成工作。 在就业之前应该有融合的教育,才有更充足的能力实现今后的就业。

小金说到,PPT图像类的工作会由视力好的小伙伴完成,然后由口才好的小伙伴进行分享和培训,残障确实在生活中带来了障碍,但是我们齐心协力,是可以完成很多之前大家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

圆通速递的一位听障伙伴慧美也分享了在圆通工作和参加论坛的感受,圆通就业环境的友善让不善言辞的她不再挂上”清冷“的保护色,充满自信的积极投入工作,今天论坛现场能看到这么多的伙伴关注这项议题,十分感谢大家的认同和关爱。

科技与公益是社会创新和人类进步的必然议题,在这场科技公益论坛上,专业人士跨界交流、碰撞思想,为促进公益慈善与科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创新献智献策,协同助力科技与公益赋能助残、教育、健康等领域的共创实践。走入人工智能时代,传播科技文明,相信本次论坛所碰撞出的智慧,一定能够赋能与发展相关产业,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福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热文榜单
猜你喜欢